首页

欧美女王玩奴免费网站

时间:2025-05-26 08:47:50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42264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菲律宾6月份通胀率为3.7%

从所有制结构看,国企与民企投资并购持续活跃,涉及国有企业参与的集中案件249件,约占57%;涉及民营企业参与的集中案件176件,约占40%;国企民企间持续加强协同合作,同时涉及国企与民企的集中案件108件,约占民企集中案件的61%;涉及外企参与的集中案件186件,约占42%。

以总理称即使没有美国支持也将进攻拉法

坐在当天驱策的龙舟舟首,佩雷拉手执鼓棒即将发令。她说,这是按中国龙舟的造型,邀请她的家乡——巴西北部巴伊亚州的师傅制作的。

【路见西藏 中央媒体“两路”行】记者打卡川藏线第一险:怒江“天路72拐”!

有记者提问:欧盟提议将对几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声称这些企业帮助俄罗斯企业开发了应用于乌克兰的攻击型无人机,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央行对7家拒收人民币现金的单位及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

着眼落细落小落实,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村晚”、“大家唱”、广场舞活力四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欢乐舞台成为精神“充电站”。

探访太原新发现北魏石窟:孤独隐匿山间近1500年

“家乡的变化非常大,越来越好。”看着装饰一新且人流如织的五里古街,陈章明希望家乡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吸引更多海外侨亲回来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家乡的发展脉搏,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